五五字典>诗词古文>刘济生平

刘济生平介绍

刘济(757年-810年),幽州(今北京)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任卢龙节度使,忠于朝廷。父亲刘怦,原为卢龙节度使朱滔手下的雄武军使,因忠勇义烈,深受军心,颇得朱滔信任,累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卢龙节度副大使、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贞元元年九月,刘怦病死,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军中拥立刘济继位,任卢龙节度使。有该人物文献《刘济传》。>>查看刘济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刘济是刘怦的长子,出生时难产,侍者初见刘济是一大蛇,黑气勃勃,莫不惊走,长大后,聪明异常,也深得父亲刘怦喜爱,累官至御史中丞,卢龙行军司马。当时,卢龙的治所幽州北处边境,常受乌桓、鲜卑等族的侵扰,刘济率军攻击,大败之,深入千余里,虏获不可胜纪,边境遂安。贞元年间,唐朝优容藩镇,节度使大都骄横不法,只有刘济对朝廷最为恭顺,进贡不断,因此唐德宗也很信任他,屡次加官,升迁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顺宗继位后,再迁检校司徒,唐宪宗时,再进位侍中。

  元和初年

  元和初年,唐宪宗命诸藩镇出兵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诸军大多迟疑不进,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甚至出兵帮助王承宗,刘济命牙将谭忠前往劝说,田季安意有所动,刘济大集诸将讨论是否讨伐王承宗,表示:“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谭忠认为:“燕、赵为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此正使潞人以燕卖恩于赵,败忠于上,两皆售也。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惟君熟思之!”刘济同意,决定出师讨伐王承宗,给下令军中:“五日毕出,后者醢以徇!”

  率军克饶阳

  810年,刘济率领大军七万人出发,攻克饶阳、束鹿,生擒三百余人,斩首千余级,献俘于朝廷,唐宪宗特旨褒奖,命他继续进兵。刘济率军攻瀛州,屡攻乐寿、博陆、安平等县,前后多有斩获,但此时刘济忽然生病,朝廷也赦免了王承宗,于是刘济率兵回镇,以功拜兼中书令。刘济镇守卢龙二十余年,深得军心,但诸子不和,祸起萧墙,刘济的长子刘绲任副大使,掌幽州留务,次子刘总为瀛州刺史兼行营都知兵马使,率兵屯驻饶阳。刘济有病后,性情凶暴的刘总便与判官唐弘实、孔目官成国宝等人密谋,企图篡位,于是派人假装是朝廷使者,在街上大喊:“朝廷以相公逗留无功,已除副大使为节度使矣。”次日,又派人叫喊:“副大使旌节已至太原。”几天后,又派人叫喊说:“旌节已过代州。”卢龙举军惊骇,病中的刘济愤怒不知所为,于是诛杀主兵大将数十人,又命刘绲立刻返回行营。气愤至极的刘济自早至晚拒绝饮食,后因口渴索饮,刘总暗中投毒以进,刘济死,刘绲行至涿州,被刘总假以父命杖杀之,刘总于是自领军务。

  为父发丧

  数日之后,刘总才为父亲发丧,刘济死时正好五十四岁,唐宪宗思念他的功劳,特追赠为太师,并废朝三日,以示尊重,加刘济的谥号为庄武。

猜你喜欢

  • 梁鸿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1] 。少孤,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学毕,牧豕上林苑,误遗火延及他舍。鸿悉以豕偿舍主,不足,复为佣以偿。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妻以女,鸿尽谢绝。娶同县孟女光,貌丑而贤,共入霸陵山中,荆钗布裙,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章帝(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改复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间。终于吴。

  • 王逸

    王逸,东汉著名文学家,《楚辞章句》作者。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参加编修《东观汉纪》,尤擅长文学,所著赋、诔、书、论及杂文21篇,又做《汉诗》123篇,后人将其整理成集,名为《王逸集》,多已亡佚,唯有《楚辞章句》一种完整地流传下来了。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

  • 支遁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县(今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 

  • 傅咸

    (239—294)西晋北地泥阳人,字长虞。傅玄子。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武帝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左丞。数上书言事,建议裁并官府,静事息役,惟农是务。并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惠帝立,拜司隶校尉。屡劾权贵,京都肃然。卒官。能诗文,今存《傅中丞集》辑本。

  • 高適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荣九思

    北平无终人。荣权子。高祖武德间任齐王李元吉记室参军。元吉多匿壮士,九思为诗刺之,元吉弗悟。太宗贞观间,历任主爵郎中、给事中、黄门侍郎。

  • 王清惠

    王清惠,约活动于宋度宗咸淳至元世祖至元(1265—1294)前后。宋度宗昭仪。[1] 恭帝德佑二年(1276),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随三宫一同被俘往元都,后自请为女道士,号冲华。现存诗四首,词一首,皆融个人遭遇与国破家亡、去国怀乡于一炉,为亡国遗民长歌当哭之作,格调低回悲壮。

  • 周因

    周因,字与道,浦城(今属福建)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累官司农少卿,除直徽猷阁,知桂州,以中大夫致仕。事见清光绪《浦城县志》卷二二。今录诗两首。

  • 张应泰

    张应泰,顺德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举人。官邵武知县。事见清康熙《顺德县志》卷五。

  • 左纬

    左纬(?~约1142)字经臣,号委羽居士,黄岩县(今浙江黄岩区)城东永宁山下人。少时以诗文闻名台州。早岁从事举子业,后以为此不足为学,弃去,终身未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