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即阴蚀。详该条。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七。即疣。详疣、千日疮条。
病名。因被蜈蚣螫咬中毒。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一。症见伤处剧痛,红肿热痛,淋巴管炎症甚至坏死。重者可伴头痛,发热,眩晕,呕吐,甚者可致昏迷。《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载有解蜈蚣伤毒药物,如蜗牛、蛞蝓、五灵
病症名。即打扑内伤。详内伤条。
即阳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见阳盛条。
经穴别名。见《普济方》。即陷谷。见该条。
证名。指因饮酒而致的发热。亦可因误服药酒导致。《诸病源候论·解散饮酒发热候》:“服散而积饮酒,石因酒势而盛,敷散经络,故烦而发热也。”《丹溪心法》:“因酒发热用青黛、瓜蒌仁,入姜汁。”《儒门事亲·酒食
书名。3卷。清·叶茶山撰。刊于1805年。这是一部灸、药并用的著作。卷1主论经络、腧穴及灸法总论;卷2治症综要,为多种疾病的灸法并配合药物治疗,其中介绍了很多民间经验方;卷3肿疡主治类方,为治疗外科病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大丁草之别名,详该条。
十二经脉之一。出《灵枢·经水》。即足厥阴肝经,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