皲裂
即皴揭。详该条。
即皴揭。详该条。
耳骨之一。即鎚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鎚,故名。
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即油汗。详绝汗条。
【介绍】:西汉时期医生。对本草学及古代医经有所研究。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七。又名阴包毒疮。指生于大腿内侧阴包穴之外痈。证治见大腿痈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翼首草之别名,详该条。
指虚损由下部脏腑发展到上部脏腑的病机。参见上损及下条。
病名。出《外科问答》。即蓆疮。见该条。
《瘴疟指南》卷下方。乌药、炒甘草各一两,香附三两。为细末,加盐少许,开水调服。治瘴疟,心腹刺痛。
见《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卷上。即黄仁。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婴儿目涩。《幼幼新书》:“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多因感染污浊风热病邪所引起,内服明目饮(《证治准绳》:山栀仁、香附,夏枯草),外用黄连蒸人乳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