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诗词古文>薛逢生平

薛逢生平介绍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查看薛逢的诗词古文

轶事

  性傲才高阻力多

  ——薛逢一再讥讽“差同学”当宰相

  作为文人,有作品能丝毫不因“人情关系”入选后世著名的《唐诗三百首》,那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了。晚唐诗人薛逢就拥有这种荣耀,①但他在世时却因所谓的“褊傲”性格而在仕途上显得阻力多多;这可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蒲州人薛逢,字陶臣。他不仅天资聪明,学力深湛,而且性情也很耿直。只是在写作时,他却不大喜欢冥思苦想;就是作品写成后,他也依然能做到豪放自如,不再对句子进行细心检束。至于在谋略学方面,他却认为自己尤其有着独到的心得体会。

  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薛逢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考取进士,很快便担任了万年县尉;没过多久,他又担任河中幕府里的文书职务。时值崔铉被任为宰相,而崔对薛很器重,遂让薛担任弘文馆里的学士;此后薛又担任侍御史、尚书郎等职务。在这个时期,他真可谓一路春风得意。

  然而,意想不到的麻烦事就来了。生性高傲的薛逢由于自身才力不凡,加以少年得志,他往往在无意中得罪了人还不自知呢。当年跟他一样还没有发达的同学刘瑑,由于所写文章都在薛逢之下,所以经常不被薛放在眼里。然而,眼看着刘瑑后来居然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但生性高傲的薛也仍没向刘乞求拉自己一把。而此时,有人向刘推荐说,薛逢的才能足以担任知制诰这一职务而无忝。刘心里也知道这职务当然很适合薛,而且这还能使之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有着小人性格的刘瑑想起自己当年被薛逢所轻视的一幕幕时,遂借口说:“要知道,先朝的知制诰一职,都是由担任过州县等地方官之后的人才能出任的;而薛逢并不具备这一资格。”这样一来,薛逢就做不成知制诰这职务了。

  其实,薛逢受到阻力的情况并不只是这一次。他开始跟杨收、王铎同年考取进士,而且薛的成绩最好。后来,杨收也成了辅政的宰相,而薛则仍还是原来的职位;他心中多少有些不平了,便写诗嘲弄他们。其中有句说:

  谁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

  杨一见此诗,果然非常恼怒,先后调他到蓬州、绵州两地担任刺史了事。再就是王铎后来也担任了宰相,薛在赋诗时又有着这样的句子:

  昨日鸿毛万钧重,今朝山岳一毫轻。

  同样地,这带有讽刺意味的诗句也惹恼了王,使得薛被调到秘书监当他的闲差去。

  一生中就这样尽是遭到冷遇的薛逢,晚年时也丝毫未能如意。一次,经济条件也不见佳的他正骑着一头老而跛的毛驴上朝,当时却正好遇见了新进士;他们意气风发地驾着高头大马,而那车夫则一路吆喝着过来。靠近薛的坐骑时,车夫居然大喝道:“请赶快回避新郎君!”薛逢一听,当即便不由冷笑起来,他也派一个人对他们说:“请不要再耍这样的贫嘴好了!想老夫在少年时,也曾经是一个东涂西抹过来的人啊!”

  这时候,凛冽的大风竟把大路上的草木连根都拔起来了。而孤独地站立在寒风中的薛逢,终究赶不上那些新进士们耀武扬威的车尘马足,痴痴地静立在那儿,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按:① 薛逢七律诗入选《唐诗三百首》者,其题为《宫词》;兹不赘。

  编者按:此文原出阿袁(即陈忠远)《唐诗故事 性傲才高阻力多——薛逢一再讥讽“差同学”当宰相》。

生平

  薛逢(?~?),字陶臣,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岘榜进士第三人。

  薛逢进士及第后,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崔铉罢相据河东,招其为从事。崔铉恢复相位辅政,奏授薛逢万年尉,直弘文馆,累迁传御史、尚书郎,迁秘书监等。

  崔逢年轻时文词俊拔,议论激切,抱负远大,可惜没有腾达的机会。应进士举时,与彭城人刘蠪关系很好,刘蠪的词艺才华不如薛逢,薛逢经常嘲笑他。到大中末年,刘蠪官运亨通,手握权柄,薛逢倒每每不如意。这时有人推荐薛逢知制诰(任替皇帝写诏书一职)。刘蠪奸狡地说:“按祖上的老规矩,担任这一类官职要先有州县一级任职的经历,薛逢没有担任过州一级官职,所以不能知制诰。”薛逢只能去任巴州刺史。既而沈询、杨收、王铎由学士相继为将相,他们都是薛逢同年进士,而薛逢文才要优于他们,可仕途失意。杨收作相后,薛逢有诗云:“须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威凤偶时皆端圣,潜龙无水(谩)通神。”杨收听说了,心中甚为嫉恨。薛逢又被迫离京,担任蓬州刺史一职。杨收罢免相位后,薛逢才入朝担任太常少卿。给事中王铎为相时,薛逢又有诗云:“昨日鸿毛万钧重,今朝山岳一尘轻。”王铎又怨恨他。薛逢依仗自己才华出众,言辞偏颇,常言人所不愿言之往事,招人反感,故而朝中人将其视为另类。

  又有史书记载,薛逢曾以抱病之躯赴朝,正值进士科放榜,进士们依次而行,满朝人等都投以羡慕的眼光。前面引路的官员见薛逢衣衫破旧,便斥责说:“躲开!躲开!”薛逢感慨不已,便对其中一个人斥责说:“你开道的时候不要以衣着打扮取人,老太婆在十几岁的时候,也曾经擦脂抹粉(意思是说,我年轻的时候,也中过进士!)。”这个人才露出尴尬的笑脸。? 元代诗人辛文房评价他说:“薛逢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而自有豪逸之态。第长短皆率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盖亦当时所尚,非离群绝俗之诣也。夫道家三宝,其一不敢为天下先,前人者谁肯后之?加人者孰能受之?观逢恃才怠傲,耻在宣卑,而喋喋唇齿,亦犹恶醉而强酒也。累摈远方,寸进尺退,至龙钟而自愤不已,盖祸福无不自己者焉。”

  薛逢由怀才不遇到愤世嫉俗,把自己人为地放到了别人的对立面,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腐败世事的不满。也是他孤芳自赏、不愿随波逐流而又无可奈何的必然结果。

  薛逢之子薛廷皀。曾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登进士第。

  著有诗集十卷,赋集十四卷。

猜你喜欢

  • 挚虞

    (?—311)西晋京兆长安人,字仲洽。少事皇甫谧。才学通博,著述不倦。举贤良,拜中郎,累官至卫尉卿。惠帝永兴元年,从帝至长安。旋流离鄠杜间,入南山。还洛,官至太常卿。怀帝永嘉中,洛阳荒乱,人饥相食,以馁卒。著述甚多,有《文章志》、《文章流别集》等。明人辑有《晋挚太常集》。

  • 李华

    李华(715-766年),字遐叔,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大臣、文学家。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天宝二年,登博学宏辞科,拜监察御使,转右补阙。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接受凤阁舍人伪职。“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来,隐居大别山南麓,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积极共倡古义,开启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著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 张拙

    唐末进士。信佛教。曾在湖南与石霜庆诸谈佛法。《祖堂集》卷六、《景德传灯录》卷一五载其事迹,并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查文徽

    查文徽(885—954)五代南唐大臣。字光慎,歙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南唐休宁人。侍后主李煜,官至枢密副使。讨伐平建州王延政的时候立了大功,于是升迁为建州留侯。文徽的三代都是做官的,他的儿子元方是建州的观察判官,他的孙子查道,是宋真宗的龙图阁侍制。历仕李升监察御史、李璟谏议大夫、中书舍人、枢密副使、抚州观察使、工部尚书。攻吴越福州被执,遣还饯以慢性毒酒,十年乃卒。

  • 姚卞

    字伯善。嘉禾人。状元。宋代词人。姚卞为宋仁宗时秀才,他父母双亡,生性聪明,好读史书,尤好扶剑谈兵,一度在外祖家教书度日。一天,有人寄书来,是父亲的故交成都安抚使特邀他前去求学。到成都之后,姚卞没有去游山玩水,他仰慕诸葛亮的罕世之才,专心苦读,广博群书。第二年朝廷科考,姚卞应试有如神助,登进士第一甲第一名。姚卞高中状元后官至参政知事一职。年老时无疾而终。

  • 曹元用

    曹元用(1268年—1330年),字子贞。祖籍阳谷阿城(今嘉祥县纸坊镇李村),后迁居汶上。元代大臣,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并称为“三俊”。元文宗天历二年(1330年)去世,赠正奉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东平郡公。谥"文献"。有诗文集40卷,名《超然集》。

  • 王嘉谟

    王嘉谟,字伯俞,号弘岳,顺天(今北京市)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迁礼科给事中,累官布政史,官至四川参政,有《蓟丘集》。

  • 郑以伟

    郑以伟(?—1633)字子器,号方水,江西上饶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检讨,累迁少詹事。泰昌元年(1620),官礼部右侍郎。天启间,官礼部左侍郎协理詹事府,崇祯二年(1629),召拜礼部尚书。五年,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其文章奥博,著有《灵山藏集》、《互泥集》。

  • 李昂

    李昂(并非唐文宗李昂),诗作很少,全唐诗中仅存其二首,他的生平事迹也记载极少,只知道他在开元时任考功员外郎。虽然李昂在唐代诗人里毫无名气,存诗也少,但他的诗作还是相当不错的,写得激越豪壮,恰似一曲嘹亮雄健的军中乐章,能从中感受到大唐盛时那贲张的血脉。

  • 钱继章

    浙江嘉善人,字尔斐。崇祯九年举人。有《菊农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