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Bó

薄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自姜姓。古时有薄国,相传为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二是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商丘北),其后代子孙就以采邑命姓,称薄姓。三是商朝诸侯薄姑氏后代,后简化为单姓薄。四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薄奚氏,入居中原后改为单姓薄氏。

薄姓发源地很多。先秦时已分布于今河南商丘与淇县(卫之国都)一带。战国中后期,宋、卫俱灭国,薄姓子孙因徙居今江浙间地。刘邦后妃薄姬,后被文帝尊为皇太后,其弟薄昭也因迎立文帝而封为轵侯,这是薄氏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汉魏时,一支薄氏徙居于今山西北中部一带,后与北魏薄奚氏改来的薄氏相融合,逐渐成为该郡之大族。南北朝隋唐时期,薄姓播迁到了北方之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南方之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宋、元时期,薄氏在甘肃、宁夏、内蒙古以及南方之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均有一定发展。明初,山西薄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中叶以后,薄姓在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广东等地都有分布。如今,薄姓尤以山东省渤海湾地区为多。

薄姓历史人物有薄姬,即薄太后,汉高祖刘邦的嫔妃,刘邦第四子刘恒之母。刘恒即皇位后,尊其母为太后。薄珏,明代兵器制作专家。崇祯年间,为抵御外敌,薄珏制造铜炮、望远镜、水车,水镜、地雷、地弩、火铳等兵器,为固守边防作出了很大贡献。著有《浑天仪图说》《格物测地论》等。

薄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六十四位。


【源】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有薄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北与山东曹县接界处)(17,60)。以国为氏。②系自子姓。宋大夫食采于薄城,原薄国之地,子孙因以为氏(7,17,60)。③周时卫国贤人薄疑之后(6,14,17,62)。④商时诸侯薄姑氏之后(15,60)。亦见《姓苑》(62)。⑤蜀郡徼外羌、北羌均有薄氏,见《东观汉记》、《晋书》(60,242)。⑥北魏时改代北薄奚氏为薄氏(7,12,27,60)。 【望】谯郡、雁门(17,418)。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5%。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薄姓人口54%。 【人】薄昭,汉时轵侯,汉高帝薄太后弟(7,1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昌图、云南之马关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昌图等县市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按: 薄,一音bó,亦为现行姓氏。不罕见。薄之bó、báo当为一姓,因所居区域不同,方音有别,遂分为bó、báo二族。)

猜你喜欢

  • 读音:Quán【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姓氏词典》 引 《姓谱》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Xī/Shi,Syi【综】 源出不详。台湾云林有此姓(68,262)。

  • 读音:Huái【音】槐氏有Huái、Huí二音(12,21)。且源出不同,参见槐(Huí)氏。 【源】夏王帝槐之后,见《姓苑》(7,12,60)。 【望】广汉(21,60),广陵(418)。 【布】台

  • 伊庫魯

    读音:Yīkùlǔ【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诺罗(23,63,180,260)。【变】 清正蓝旗满洲护军海明之妻为叶胡鲁氏(260),〔叶胡鲁〕似即伊库鲁之异译。清代满族姓氏。世居诺罗地方,乃满

  • 塔兒忽惕

    读音:Tǎ’érhūtì【综】元时人姓。合答安,塔儿忽惕氏,元太祖时为宝儿赤(官名),见《蒙兀儿史记》(399)。

  • 呼爾哈禮

    读音:Hū’ěrhālǐ【综】 清镶红旗满洲闲散说色之妻为呼尔哈礼氏(260)。

  • 濤依

    读音:Tāoyī【综】清正白旗满洲领催伊克坦布之妻为涛依氏(260)。

  • 读音:Qīn钦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源自地名。隋朝时曾将安州改为钦州,管理钦江,居民有以地名为姓者。二是出自北方少数民族姓氏。钦姓较为罕见,其迁徙流布过程已不可考。钦姓历史人物有钦德载,宋末元初

  • 读音:Lú【源】 鑪本作鑢,见《释文》(11,60)。春秋时楚国有此姓,见《姓氏急就篇》(11,17,21)。【布】 湖北武汉、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91)。【人】 鑪金,春秋时楚大夫,见《左传》(1

  • 席羅特

    读音:Xīluótè【综】 清镶白旗蒙古官学生木寿之妻为席罗特氏(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