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源】 见《姓苑》,(15,21,24,60)。【布】浙江上虞(279)、江山(325)、江西广丰(325)、宁都(280)、安徽淮南(362)、台湾宜兰(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晓枝,明时湖南醴陵人,嘉靖中四川垫江县丞(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福建之浦城,湖南之益阳,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长治、运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于《姓苑》,未详其源。
元代有晓古台; 明代有晓枝,醴陵人,嘉靖中四川垫江县丞。
【源】 见《姓苑》,(15,21,24,60)。【布】浙江上虞(279)、江山(325)、江西广丰(325)、宁都(280)、安徽淮南(362)、台湾宜兰(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晓枝,明时湖南醴陵人,嘉靖中四川垫江县丞(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福建之浦城,湖南之益阳,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长治、运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于《姓苑》,未详其源。
元代有晓古台; 明代有晓枝,醴陵人,嘉靖中四川垫江县丞。
读音:Rǎn/Raan【源】 见《康熙字典》(62,80)、《氏族博考》(16)。或系冉姓所改(62),今姓从冉字(16)。
读音:Yánqiū【源】 延丘,故地名,在今河南濮阳东,因春秋时吴国公子延陵季札息于此丘得名,后乃以地为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又考略》 收载,其注云: “地名,在豫阳县东,因延陵季
读音:Zhuōluó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轰耕录》 译作“术里歹”。
读音:Sùtè【源】 粟特,族名。粟特人原居中亚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阿母河以东地区。五代时降胡中有粟特康,见《石季龙载记》。粟特康入关中时尚无汉译姓名,故以粟特为姓,康为名(78)。
读音:Mèngsūn【源】 春秋时鲁桓公之庶子庆父之子公孙敖,号孟孙,因以为氏(7,9,17,60,89)。【人】 孟孙谷,春秋时鲁大夫(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孟”
读音:yào【源】 要离之后有要氏,见《姓苑》(11,12,17,60)。要离为春秋时吴人,吴公子使要离刺王僚之子庆忌。【望】 鲁郡(21,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要兢,东汉河
读音:Mòlèjí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灭里吉歹”。
读音:wǎn【综】 涴平,明时陕西宝鸡人,永乐举人任四川成都教授(15,21,24)。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万姓统谱》云:“涴平,宝鸡人,永乐举人,任成都府教授。”未详其源
读音:Chǔtālā【综】清镶蓝旗满洲护军文太之妻为楚他拉氏(260)。
读音:Jié《姓氏词典》有载, 其注“”注云: “一作‘卩’。”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