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族

回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又称回回族,旧称“回回”。8602978人(1990年)。散居在全国各省的绝大多数县、市,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北京等省市人数较多,并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主要与汉族杂居。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使用汉语文,日常用语中残留阿伯语、波斯语词,还保留用阿拉伯文拼写汉文字的“小儿锦”。形成于元代(一说于明代)。族源可上溯到唐朝初期,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及南亚、东南亚、东非、北非等信仰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使者,来中国朝贡、贸易,留居广州、泉州、杭州、扬州、长安(今西安)、开封、洛阳等地安家落户者,当时被称为“蕃客”。元代称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为回回来源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来源是在13世纪初叶,由于蒙古人的西征被签发或自愿东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西亚各族人民,以及一部分唐时迁居葱岭东西、后改信伊斯兰教的回纥(或回鹘)人等,他们被称为“回回人”,成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部分。他们也以“回回”自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由于共同宗教信仰的维系,加上政治上的相同遭遇,逐步形成。以农业为主、兼牧业,或经营制香、制药、制革、造炮及矿产的采冶等业,尤擅于经商,从事珠宝玉石业、运输业到牛羊屠宰等传统行业。历史上涌现了不少政治家、思想家、航海家、科学家、工艺家、文学艺术家和伊斯兰教经学家等。元末明初以来,反封建斗争从未间断。以明末马守应起义和清咸同年间云南和西北等地的回民起义最著名。近代,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回族人民曾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为中国共产党的初期建设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贡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河北、山东和陕甘宁边区曾建立大小数十支回民武装,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作出贡献。与汉族关系密切,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多。但在心理状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饮食、婚姻、丧葬、节日等受宗教影响很深,并成为民族习惯。经济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兼营畜牧业等,在城镇多从事工商业及饮食服务性行业。解放后建立了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并与彝、苗等族共建3个联合自治县。

猜你喜欢

  • 荆州记

    书名。①晋代范汪撰。已佚,仅见于陈运溶所辑《荆湘地记》及王谟《汉唐地理书钞》。《麓山精舍丛书》辑9条,文甚简略。 ②南朝宋善化崇人盛弘之撰。所著地志为3卷本,已早佚。清人陈运溶从《太平御览》、《世说新

  • 和硕特中路左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恭格族弟巴雅尔拉瑚率众归清,封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分设4佐领,隶巴启色特启勒图盟,归喀喇沙尔(今焉耆)办事大臣兼辖。四十八年(1783),赐世袭。牧地在南

  • 卜阳

    东汉长沙武陵地区少数民族起义首领之一。桂阳(今湖南郴县)人。桂阳蛮渠帅。习有武功,家有财富。详见“长沙武陵蛮起义”(371页)。

  • 可突于

    ?—735唐代契丹部落联盟军事首领。一作可突干。出自大贺氏族。统领兵马,悍而有谋,得众心。契丹附唐后,受唐封静析军副使。时契丹军权渐显,屡废联盟首领。开元八年(720),谋废首领娑固,娑固力单,引唐兵

  • 徐元梦

    1655—1741清朝大臣。字善长。满洲正白旗人。舒穆禄氏。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由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二十二年(1683),充日讲起居注官,迁侍讲。二十六年,因与德格勒互相标榜,被劾,籍入

  • 满洲四礼集

    书名。1函5册。索宁安辑录。嘉庆元年(1796)成书。内容有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洲婚礼仪节、满洲慎终集、满洲丧葬追远论及满洲家祠祭祀仪注四编,对研究满族宗教信仰、民俗有一定参考价值。

  • 乌兰乌苏额鲁特

    清代蒙古部落分支名。一称喀尔喀额鲁特。居于鄂尔坤河流域乌兰乌苏额鲁特人的总称。有二札萨克旗,乾隆二十六年(1761)自推河移驻,隶喀尔喀赛音诺颜部齐齐尔里克盟。详见“额鲁特旗”(2535页)、“额鲁特

  • 六斤

    ①渤海族遗裔。金海陵王(1149—1161年在位)时,为韩王完颜亨家奴。因聪慧,使总令诸家奴。亨因才勇绝人,为海陵所忌。海陵欲杀之,求其罪不得,出为真定尹。改广宁尹,并派李老僧副之,暗察亨动静,构致其

  • 桂娄故地

    粟末靺鞨大氏在建立渤海国前曾保据之地。《旧唐书·渤海传》: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率众击败李楷固所统唐军后,“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居之”。《新唐书·渤海传》则谓据“挹娄之东牟山”,并言时在高丽灭亡

  • 长寿王

    高句骊国第20世王巨连(《魏书》称“琏”)的谥号。巨琏于晋安帝义熙九年(413,一作八年)继位,即位后第15年(427),将高句丽王都由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县迁至今朝鲜平壤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